新闻中心 /News
中国道教协会
中国道教协会(11221180)金代道士。大道教创始者。号无忧子。沧州乐陵(今属山东)人。相传他在二十一岁时,遇一老叟授以“玄妙道诀”,于是敷陈《老子道德经》要义,吸取部分儒、佛思想,设立戒条九则以劝世人,并以召神劾鬼之术为人治病,信从者日众,自称为“大道教”。其教旨以“见素抱朴,少思寡欲,虚心实腹,守气养神”为主,不善炼丹飞升之事,主张“苦节危行”。在河北行教数十年。金大定(11611189年)初,世宗诏居京城天长观,赐号为“东岳真人”。元代加封为“无忧普济开微洞明真君”。其教五传至郦希诚,改名为“真大道教”,元末以后逐渐衰落。
马丹阳(11231183) 金代道士,全真道“北七真”之一。原名从义,字宜甫,后更名为钰,字玄宝,号丹阳子。山东宁海(今山东牟平)人。家世为地方大族。金大定七年(1167),王重阳到宁海传布全真道,他抛弃千金家产,皈依其道。自此励行苦节,潜心。王重阳临死以前,将全真秘诀传与丹阳,托为全真传道事业的直接继承人。后来历尽艰辛,矢志宏道,后人赞评他为“启迪全真,发挥玄教者也”。传有全真道遇仙派。元世祖至元六年(1269),赠封“丹阳抱一无为真人”。著有《洞玄金玉集》、《神光灿》、《渐悟集》等,均收入《正统道藏》太平部。另《道藏》太玄部收有《丹阳真人语录》一卷,题为马钰述,金人王颐中集。
孙不二(11191182) 金代女道士。法名不二,号清净散人,或称孙仙姑。宁海(今山东牟平)人。马丹阳之妻,金大定九年(1169),王重阳度化出家,授修道秘诀。她独处静室,面壁炼心,七年功成。后游历伊、洛,传道度人。大定二十二年羽化于洛阳。传有全真教清净派。后被尊奉为“北七真”之一。元至元六年(i269年),赠封为“清净渊真顺德真人”。《道藏精华录》收存有《孙不二元君法语》一卷、《孙不二元君传述丹道秘书》。
谭处端( 11231185)金代道士。原名玉,字伯玉。后改名为处端,字通正,号长真子。宁海(今山东牟平)人。涉猎经史,尤工草隶,为人慷慨重孝义。素患风痹,药石不能治。金大定七年(1167),王重阳来山东传道,便投奔重阳,求其医治,隔宿而愈。自此诚心皈依全真道,追随王重阳,朝夕参请,多得玄旨,摒绝思虑,泯灭人我,苦心。王重阳逝世后,隐迹伊、洛之间。大定二十五年卒于洛阳朝元宫。传全真道南无派。后被奉为“北七真”之一。元世祖至元六年(1269),赠封“长真云水蕴德真人”。有《水云集》传世,今存于《道藏》太平部。
郝大通(11401212)金代道士。名磷,字太古,号恬然子,又号广宁子,自称太古道人,法名大通。宁海(今山东牟平)人,好读黄老庄列方外之书,擅长卜卦占筮之术,尤精于《大易》。金大定八年(1168),受王重阳法启发,皈依全线),乞食沃州,突有所悟,遂于沃州桥下,忘形六年,从不言语,人称“不语先生”。相传九转功成后,杖履北游,在真定间传教度人。崇庆元年在宁海先天观羽化。创有全真教华山派。元世祖至元六年(1269),赠封为“广宁通玄太古真人”。著有《太古集》四卷,收存于《正统道藏》。
王处一(11421217) 金代道士。全真教“北七真”之一。号玉阳子,一说号全阳子。宁海(今山东牟平人。金大定八年(1168),王重阳收为。长期隐居文登县云光洞,“九夏迎阳立,三冬抱雪眠”,炼形九年,终得大道之要。金大定二十八年(1188),应召赴阙主持万春节醮事。金章宗承安二年(1197),召问养生之道、性命之理,答以道家清静无为、内丹造化、不为而成诸说,“所对莫不允合上心”。金宣宗贞韦占五年(1217)羽化于圣水玉虚观。传有全真教嵛山派。元代至元六年(1269),赠封“玉阳体玄广度真人。”撰有《云光集》四卷,《西岳华山志》一卷,均收入《正统道藏》中。
刘处玄(11471203)金代道士。字通妙,号长生子。东莱(今山东掖县)人。自幼丧父,事母谨孝,不慕荣华,清静自守。金大定九年(1169年),王重阳携马丹阳等人到掖城传道,收刘处玄为徒。从此跟随王重阳,游寓齐豫,乞食炼形,朝夕叩请,启迪丹经。王重阳去世后,独自隐遁于京洛,静心炼性。金大定二十八年(1188年),在昌阳主持斋醮,设坛祷雨,颇有应验。承安三年(1198年),金章宗派使者接入宫庭,待如上宾。次年乞请还山,章宗赐铭“灵虚”,以光耀祖庭。泰和三年羽化。传有全真道随山派。后被奉为“北七真”之一。元代至元六年(1269年),赠封“长生辅化明德真人”。著作为《黄帝阴符经注》一卷、《黄庭内景玉经注》一卷、《无为清净长生真人至真语录》、《仙乐集》五卷,均收入《正统道藏》之中。
丘处机(11481227)金代元初道士万博全站ManBetX官网。道教全真道“北七真”之一。或作邱处机。字通密,号长春子。登州栖霞(今属山东)人。十九岁出家,次年拜王重阳为师,追随左右,甚契玄机。王重阳羽化后,他在陕西石爵溪洞穴中住了六年,苦心修道。后来又隐居在龙门山(今宝鸡市东南)励志精修七年。明昌元年(1190),金章宗以“惑众乱民”为借口,下诏禁罢道教,处机于是东归栖霞。贞祐二年(1214)秋季,请命招安山东杨安儿义军,获得成功。金庭与南宋先后派遣使者召请他,皆不应诏。元太祖闻其名,自乃蛮(今蒙古境内)派使者召请,丘处机毅然率十八人从莱州出发,跋涉万里,历尽艰难,两年后抵达西域大雪山。太祖问他如何治理天下,他回答应以“敬天爱民”为本;问长生久视之道,回答以清心寡欲为要。并进言欲统一天下者,“必在乎不嗜杀人”。太祖深契其言,礼遇甚隆,尊为神仙。后来丘的李志常撰作《长春真人西游记》,记述其事颇详。他返归燕京(今北京市)后,太祖赐以虎符、玺书,命他掌管天下道教,并下诏免除道院、道士一切赋税差役。丘处机于是广发度牒,建立平等、长春、灵宝等八个教会,大量建立宫观,设坛作醮,一时教门四辟,道侣云集,全真道获得很大发展。元太祖二十二年(1227),丘处机羽化于宝玄堂,殡于白云观处顺堂(今北京白云观丘祖殿)。元世祖至元六年(1269),诏赠“长春演道主教真人”。元武宗至大三年(1310)加封为“长春全德神化明应真君”。后世称为“长春真人”。龙门派,为全真道传承的主要教派。他基本继承王重阳的思想,主张清心寡欲为修道之本。撰有《大丹直指》二卷,系统阐述其内丹的理论和方法。另外还著有《磻溪集》六卷,收存于《正统道藏》;《摄生消息论》一卷,收入《道藏精华录》。
尹志平(11691251)元代道士。字大和。莱州(今山东掖县)人。先后师事马丹阳、丘处机、郝大通,兼有数人之长,道业日进。曾随丘处机跋涉万里,赴西域大雪山谒见元太祖万博全站ManBetX官网。处机羽化后,接替主掌道教事,后传衣钵于李志常。元世祖中统二年(1261)年,追赠“清和妙道广化真人”。著有《葆光集》三卷,收入《道藏太平部》,另《正乙部》收有《清和真人北游语录》四卷,题为尹志平述,元人段志坚辑。
王志谨(11781263) 金元间道士。号栖云子。师从郝太古。金宣宗贞祜年间(1213--1216),志谨于盘山开门授徒,讲道论玄,四方学者云集。元朝时,赐号“惠慈利物至德真人”。门人论志焕编次其言为《盘山栖云王真人语录》一卷,凡九十余条。王志谨论道,以《清静经》为宗兼融禅宗心性本净之说,颇具道禅混融色彩。他认为金丹乃是人的本来真性,“心不逐物,谓之安心;心不爱物,谓之虚心。心安而虚,便是清静,清静便是道。”而修行者,首先得明自己本分事,次要通教化,尤其要在境上炼心,对境无心,不染不著,顺其自然。志谨又谓“人生于世,所为所作,无不报应。”因而借佛教轮回报应说,屡屡告诫习道之人要常思己过,切忌骄矜,应韬光晦迹,安贫守朴,“苦已利他,暗积功行。”于初学者确有指点迷津之功。
宋德方(11831247) 元代道士。字广道,号披云。莱州掖城(今山东掖县)人。先后师事刘处玄、丘处机。曾随从丘处机西游,长途跋涉至大雪山谒见元太祖。返归燕京(今北京)后住长春宫,任职教门提点。元太宗九年(1237年),遵从丘处机的遗志,广搜各地道教经书,在山西平阳玄都观与李志全,秦志安等人刻道藏,历时八年,刊成《玄都宝藏》七千八百余卷,赐号“玄都至道线年),追赠“玄通弘教披云真人”。著有《乐全前后二集》
姬志线)金元间道士。初名翼,字辅之,号知常子。泽州高平(今山西晋城)人。师从王栖云,修习全真道。尝著《云山集》八卷,凡收赋两篇,跋记碑文等十四篇,诗词四百余首。姬志真居战乱之世,对国破家亡、赤地千里的惨况颇有体验,深感唯有全真道尚可济人于水火,所谓“中原狼虎怒垂涎,幸有桃源隐洞天。”故不仅自身潜心道奥,矢志求真,且极力宣扬遁世学仙、修心炼性。其诗词十之七八,俱以心性为主题,既从体用、动静等方面阐发心性本寂净之理,亦于山居野处、行止坐卧之中,抒写修心炼性之种种体会。“神仙莫向外边寻,止是元初一片心。”志真认为只要识心见性,即可超生死,证法身,从而得道成仙。其说融会儒释道三教心性之学,而尤近于禅。
曹文逸宋朝宣和年间(1119--1126)女道士,能诗能文,有女才子之名。宋徽宗闻名召入汴京,敕封为“文逸真人”,世称曹文逸真人,靖康之乱离去,身世无考。曹文逸工于女丹,著《灵源大道歌》。其丹功开示灵源,清净自然,元和内运,不急于斩赤龙,无铅汞等隐语,男女皆可修习。《灵源大道歌》被近人陈撄宁考定为曹文逸所作,诩为上乘丹功,并著有《灵源大道歌白话解》。
柴元皋宋元时人。字嘿庵,号广蟾子,茅山道士。师事李道纯,编集先师言论为《清庵莹蟾子语录》六卷。
李志常(11931256)元代道士。字浩然,号真常子。观城(今河南范县)人。丘处机的。曾随其师至大雪山谒见元太祖。太祖二十二年(1227年)任为都道录兼领长春宫事。太宗十年(1238年)嗣主道教事。朝命加号为“玄门正派嗣法演教线年)赐以金符宝诰。元世祖中统二年(1261年),追赠“真常上德宣教真人”。著有《长春真人西游记》二卷,记载翔实可靠,为研究中西交通史的重要资料。据传著有《又玄集》二十卷。
张与材(?1316)道教第三十八代天师。字国梁,号广微子,宗演之次子。天资仁厚,善诗文并工于写竹画,大字草书(见《书史会要》卷七),画龙尤妙。相传其画龙变化不测,了无粉本,求者鳞集。晚年因道教事务之故,很少动笔。据《丹青志》云:“人有绢素,辄呼曰:画龙来!顷之,忽一龙飞上绢素,即成画矣。”《汉天师世家》说他“书翰精奇”至元三十一年(1294年)嗣教,上遣使赐冠服玉佩,俾掌教事。元贞二年授“太素凝神广道真人,封其母为“玄真妙应仙姑”。《汉天师世家》载:“俾自给牒度道士,免宫观差役,箓”。大德二年(1298年),奉诏建醮于杭州佑圣观,投铁符以治潮患。《元史》说:“八年,授正一教主,主领三山符箓。武宗即位,来觐,特授金紫光禄大夫,封留国公,锡金印”。视秩为一品,加封母周氏为“玄真妙应渊德慈济元君”。仁宗即位,特赐宝冠、组织文金之服,延祜三年卒。曾为道士杜道坚《玄经原旨发挥》作序。
杜道坚(12371318)元代道士。字处逸,号南谷了。采石(今安徽省当涂县)人。年十四,得异书丹卷,遂出家为道士,师从葛蒙庵,居武康计筹山升玄观。元朝初年,入朝庭觐见元世祖,赐玺书,提点道教。元成宗大德七年(1303) , 授杭州路道录教门高士线),又授隆道冲真崇正真人。杜处逸身老吴邦,访寻文子遗踪,建通玄观,作览古楼,聚书达万卷。延韦占年间(13141320),住武林(杭州别称)宗杨宫,筑老君台,绘老君像,旁列尹喜、列子、庄周等十贤。后得微疾,“爆然有声而逝”。赵孟頫曾撰《隆道冲真崇正真人杜公碑》文以记其事。杜处逸深研道学,阐释玄旨,著述颇丰。令《道藏》收有《通玄真经赞义》十二卷、《注道德玄经原旨》四卷、《玄经原旨发挥》二卷。处逸认为老子本柱下史,故援引《尚书》史事以说《老子》,又会通《易》、《老》,谓谷虚善应者心,神静故灵者性,太极乃物初浑注之太一,无极乃太极未形之太虚,其《注道德玄经原旨》即按此脉络而成。所以,徐天佑序曰:杜君“不以道家说训老氏书,独援儒以明之悉举五三帝王孔孟之道,传诸其说。”《玄经原旨发挥》以邵雍《皇极经世书》疏《老子》,既述皇帝王霸、道德功力,叙老子降生、西游史略及经注概况,其旨以道德为归,不外理气象数,尊皇道,尚帝德而己。《通玄真经赞义》亦名《文子赞义》,其以为“《文子》归本《老子》之言,历陈天人之道,时变之宜,萃万古于一编”,分章赞义,参赞玄风。总之,杜处逸论道探玄,多折衷儒道,以儒道与天地同功,将帝王史事证注玄经,以求经世之用,因之屡得元朝执政者推举赐号。其开门授徒,任士林等有名于世。
张留孙(12481321)元代道士。字师汉。信州贵溪(今属江西)人。少入龙虎山为道士。至元十三年(1276年)随从天师张宗演入朝,应对称旨,于是留孙专掌祠事。至元十五年(1278年),授“玄教宗师”,赐以银印。常向世祖进言,以黄老清静无为之道治国。元成宗大德(12971307年)中,加号为“玄教大宗师”,同知集贤院道教事。元武宗即位(1308年),封为“大真人”。元仁宗延祐二年(1315年),进位开府仪同三司,加号“辅成赞化保运玄教大宗师”。英宗至治元年羽化。文宗天历元年(1328年)追赠为“道祖神应真君”。
莫月鼎(12251293)宋末元初道士,神霄雷法重要传派人之一。字起炎,一说初名起炎,后更名洞元,号“月鼎”。浙西 罾 川 (苕溪,今浙江吴兴)人。生而聪慧,酷慕道法和神仙家之说。南宋理宗宝庆(1225--1227)间,至青城山见无极徐真卿授以雷术。又与同郡沈震雷同师事邹铁壁,得王文卿九天雷晶隐书(一说,邹临死,遣之去说雷书不全,只书张使者一符授之),名重当时。再见浔阳杨真卿,精于持练,动与神合。会稽韩混融等为道法所宗,望重当代,皆虚心拜于座下,求其道者甚众。愤世嫉邪,寄托在酒。信笔涂墨,出诡秘语,人不能晓。接待门人多叱咤试其诚怠之心。宝祐年(1253--1258)间,越守马光祖致祷雨有应。理宗赐诗赞。元世祖至元(1264--1294,一说至元己丑,即1289;一说至元丁亥,即1287)间,因崔或荐于朝,召见于京师内殿。祈祷有异验,命典道教事,力辞。一时名动京师,奔走先后者如云如堵,有不远数千里及门而求道者。至元三十年(1293)冬,预告将逝,至期书偈云:“六十九年,明月几番,阴晴圆缺。今朝无缺无圆,三界光明透彻。”端坐仙逝。(一说卒于延祜庚寅秋日,偈称“七十四年”,但延祜无庚寅。)莫月鼎对道法有创新,授门人符各不同。其道法与沈震雷二派流衍,盛于西江,昌于东吴。门人甚众,唯王继华、潘无涯得其线)元代正一道著名道士。饶州安仁(今江西余江县)人,字成季,号闲闲。吴全节出身于儒门,十三岁时至龙虎山师从正一道张留孙,“得其秘法,祈祷辄应”。年十六出家为道士。师徒二人均以善祈禳占h而见重于元室。至元二十四年(1287),吴全节至京师大都,随张留孙谒见元世祖,“遂留不归”。自此后五十年间,吴全节历元世祖、元成宗、元武宗、元仁宗、元英宗、元泰定帝、元天顺帝、元文宗凡八朝。因其才气横溢,为人聪颖达悟,贞静文雅,且善识为政大体,故受知于朝廷,成为重要心腹谋臣。张留孙每于朝廷论事及上奏,多有由吴全节出面解答者。而成宗“敕每岁待从行幸”,以备皇帝顾问。全节屡屡“以天子之命,祀名山大川”,巡察人物道里、风俗民情、岁事丰歉、州县得失,“东南西北,辙迹咸至”。如至元二十六年(1289),奉诏祠南岳;二十八年(1291),奉诏从张留孙遍祠岳渎山川;二十九年(1292),奉诏祠中岳、淮渎、南岳、南海;泰定二年(1325),奉旨代祠江南三山。全节虽多次辞以不堪担当大事,而皇帝却称“敬慎通敏,谁知卿者?”屡予褒奖拔用。元贞元年(1295),成宗制授“冲素崇道法师,南岳提点”;大德二年(1298),又授“冲素崇道玄德法师,大都崇线),赐授“江淮荆襄等处道教都提点”;十一年(1307),授“玄教嗣师,赐银印,视二品”,不久后又“赐七宝金冠,织锦文之服”;英宗至治二年(1322),吴全节继其师张留孙任上卿玄教大宗师,敕封“崇文弘道元德真人”,命总摄江淮荆襄等处道教,知集贤院道教事,赐玉印一、银印二。全节之祖亦被追赠为昭文馆大学士,其父被封为饶国公,其母为饶国太夫人,其故里则更名为“荣禄乡具庆里”,降玺书护其家。吴全节才高德重,学问典故,从容裨补,有人所不能知,何荣祖、张思立、王公毅、王士熙等大臣执政期间,皆以咨询;而其亲敬长者,“推毂善类,唯恐不尽其力”,洛阳太守卢挚及吴澄、阎复等,均因其举荐而受到重用。吴全节长于著诗,据吴澄《吴文正公集吴特进诗序》载,全节旧有诗稿,不啻千篇,凡所至之处,脚无不吟咏。譬如《题崇禧观》曰:“曲林古观水西流,天遣皇疆华驷玉虬。高士远分龙虎派,哲人久伴凤凰游。楼台山色疆三峰晓,池馆泉声五月秋。云案凝香浮洞府,坐令和气蔼丹邱。”写景抒情,吟诗咏道,韵味悠长。《书史会要》说他善草书,传世作品有《白云观歌》等。雅相友善,交游文贤,盖不尽记,如赵孟頫、黄公桶、阎复等著名人士皆为之友;至若周人穷急,“又未尝以恩怨异其心”,时人以为颇有侠气。就道教之功而言,吴全节助师扶教,阐补道旨,弥缝其阙,建龙虎山崇文宫、仁静观、明成观等,于江南天师道在元代的兴起,使其位升三山之首,宫观林立,遍布江南各地,甚至在北方传播,有着突出贡献;而居达观堂,其位尊显,隆于道门,夏文泳、毛颖达等受赐封“真人”者数十人。《江西通志》尚载全节“所著有《仙坛记》”。
黄元吉(12711325)元代道士,净明忠孝道传人。字希文,号“中黄先生”,故又称黄中黄。豫章丰城(今属江西)人。据虞集《黄中黄墓志铭》,出身名族,母吴氏。十二岁入洪州西山玉隆万寿宫拜清逸堂朱尊师为师,朱逝世后又师事王月航。王尊师严洁清俭,有古人风,善医药。元吉请授其术以为业,王尊师以为不可,说:“吾非有靳于子也,顾医道其精微,诀虑稍不至则人由我而死,非易事也。将以此为利益不宜,若幸得舍此不为,冀寡过耳。诚虑返累子,不如归求清静以自致也。”王殁久之,西山刘玉本质行老儒,隐居深僻,得神明言:“晋旌阳许公千年龙沙之记,今及其时,而刘则八百仙人之首云。”独重元吉,以为可托其教。及去世,传道于元吉。元吉师事刘玉如父,事其夫人如母,即使远去,饮食必祝刘玉而后尝,奉其言如临天地鬼神。遂于西山作玉真、隐真、洞真三坛传授。元英宗至治三年(1323),宣教于京师,公卿大夫士多礼问之,莫不叹异。泰定帝泰定元年(1324),嗣汉三十九代张天师朝京师,廷臣推荐,以为宜表异之,乃为书请元吉为法师、玉隆万寿宫焚修提点。未行,玄教大宗师留之于崇真宫。一年后,将以其名上奏闻,有玺书之赐。十二月十一日,为寄别其陈某等,命其随从说:“今夜子时当报我。”及期,说:“吾返玉真之墟矣!明日,用火净吾骨于城东门外。薪尽火绝,有风南来者,吾报汝也。”后果然,随从负其遗剑归西山。在世五十五年,为道士四十年,授净明忠孝之教者人众不可备列。编集净明忠孝道教典《净明忠孝全书》前五卷,卷六《中黄先生问答》系其语录。《净明宗教录》亦收其教说。继承刘玉思想,而尤重惩忿窒欲,谓“只是惩忿窒欲,改过迁善,明理复性,配天地而为三极,无愧人道”,便是真人。门人有陈天和、徐慧等。
张雨(12771348)元末茅山道士。又名天雨,字伯雨,法名嗣真,号贞居,又号句曲外史。吴郡(或作钱塘)人。张雨从小学习儒学,二十岁时离家出游天台、括苍等名山,到茅山礼茅山宗师许道杞周大静为师,受大洞经箓。后又师事玄教高道王寿衍,居杭州开元宫。皇庆二年(1313)随王寿衍入京,居崇真万寿宫。张雨素有精诗,能文,善书,工画之名声,尤以诗歌享誉元末文坛,其诗文格调清丽,语句新奇,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学道士。倪瓒《题张贞居书卷》称“贞居真人,诗文字画。皆为本朝道品第一”。因此,他在京师期间所交往之人皆为当时文学知名人士。如:杨载、袁桷、虞集、等等。并深得玄教嗣师吴全节的敬慕。《句曲外史传》、《书史会要》、《画史会要》等书称,他高逸振世,诗文清绝流丽,颇有晋唐人风格;其韬光山水间,默契神会,点染不凡,善画石木,用笔古雅,善用败笔点缀石木人物,颇有逸韵。他的画设色以淡彩见长,比前人更加灵活清新。他的写意人物画,亦有神趣。画迹有《霜柯秀石图》、《双峰含翠图》等,录于《中国名画宝鉴》、《故宫书画集》。其书师赵孟頫,间学怀素,自成风格,其字体俊爽清洒,具有道家淡漠典雅之逸气。其书法作品有《台仙阁记卷》、《七言诗贴》、《唐人绝句轴》等十余种。张雨不希图荣华仕进,于延祐(13141320)初年返回杭州开元宫,至治二年(1322)回茅山主崇寿观,在这期间还主镇江崇禧观。至元二年(1336)辞去宫事,每日与友人饮酒赋诗,至正八年(1348)辞世。著有《山世集》三卷,《碧岩玄会录》二卷,《寻山志》十五卷,皆佚。现存著作有《玄品录》五卷,《句曲外史集》八卷,《正统道藏》中署名刘大彬的《茅山志》,实际之为张雨所撰写。
赵宜线)元末明初著名道士。号原阳子。江西安福人。少通经史,在赴省试途中因病折返,遂断仁途之念,出家成为道士。起初师事清微派传人曾贵宽,复又师事吉州泰宇观道士张天全,得立长春北派之传,并拜元初江南全真道士,内丹名家金野庵李玄一为师,修白玉蟾南宗之学,还使当时已经濒于绝灭的净明道再次复兴,被奉为净明道嗣师。元末天下大乱,携西游吴蜀,又游武当,谒龙虎山,得到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的敬重,山中道士多礼为师。后至江西雩都紫阳观定居。赵原阳逝后,明代宗朱祁钰于景泰六年(1455)追赠为“崇文广道纯德原阳赵真人”。著有《灵宝归空诀》、《原阳子法语》,刊有《仙传外科集验方》。今《正统道藏》中所存《道元》所收清微雷法,有赵宜真序,跋数篇,赵宜真的思想,是有雷法与内丹相结合的特点。在内丹方面,将内丹大旨总括为“摄情还性归一元,元一并忘忘亦去,囊据三界入虚空,粉碎虚空绝伦伍”。与全真之说大略相一致。另外,他还肯定外丹,认为内、外二丹功用虽有不同,但造道则一,法则也基本相同。他还特别注重从待人接物日用之中来修心炼性,主张以日记为自我反省的方法,日积月累,一旦豁然开朗,心与理相契合,便可知道修心即修道的道理,强调修道应“福慧相须,不可偏废”,“自利利他,则彼此皆济”的全真普度众生的精神。在雷法方面,强调作法行持的关键在于与“天心”相合,内炼成就为外用符法灵验之本,仪式上的种种程序,规定倒在其次。他说“清微祈祷之妙,造化在吾身中,而不在登坛作用之繁琐也”。与宋元清微派主张趋于一致。赵宜真颇众,其中最著名者为明代高道刘渊然。
元朝人。号一虚子。茅山道士。至元十六年(1279)往礼终南山全真祖庭,居楼观台,因览楼观旧志及楼观诸先师传记,撮掇集成《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》。同时汇集唐人碑传、元人碑记,编成《古楼观紫云衍庆集》三卷,自撰《关尹子后序》、《古楼观系牛柏记》、《重建会真观记》等均收入集内。
宋末元初隐士。连江(今福建连江县)人。字所南,一字忆翁,初名某。宋亡,改思肖,即思赵。所南、忆翁皆寓意,示不忘宋也。初以太学舍应博学弘词科。宋亡,隐居吴下,自称三外野人。坐必南向,岁时伏腊,辄望南野哭,再拜乃返。闻北语,必掩耳走,人知其孤僻,亦不以为怪。工书画,为兰不画土,云土为番人所夺。终身不娶,浪游无定迹。卒前嘱友唐东屿为书“大宋不忠不孝郑思肖”牌位。有诗集日《心史》,所言多种思想语,旧无传本。明崇祯时于吴中承天寺井中出之。有铁函封缄,世称《铁函心史》,亦称《井中心史》。又著释氏《施食》,道家《祭炼》二书。其《太极祭炼内法》收录于《道藏》洞玄部方法类。
元初吴郡钱唐(今浙江杭州市)人。别号玉虚子。延祐四年(1317)得九老仙都君玉印,上闻于朝,仁宗特旨还赐宗坛,以传道统。敕封“洞观行妙玄应真人”,嗣为茅山上清派第四十五代宗师。著有《茅山志》传世。
( 13191399)元末明初浙江四明人。号无垢子、又号松溪道人。云游至终南山,隐居于圭峰。明太祖洪武年间,门人贾玄汇集其语录诗词撰为《随机应化录》二卷传世。
(12691354)元代著名道士画家。本姓陆,名坚,浙江富阳人。据《录鬼簿》云,其本姑苏陆家之后,幼年出继给永喜黄氏,遂改姓黄。又因“其父九十余,始得之,曰公望子久矣。因而名字焉万博全站ManBetX官网。”故名公望,字子久,号一峰,又号大痴道人,晚年因师金月岩结蓬莱庵于圣井山,故又号井西道人。曾为中台察院书吏,被诬入狱,出狱后师金月岩入全真道,住持万寿宫,提点开元宫;往来于杭州、松江等地卖卜为生。晚年研习性命之学,明《正统道藏》收录有他传金月岩所编《纸舟先生金丹直指》十卷,八十六岁时羽化于杭州。黄公望幼时有神童之称,稔经史,通音律,善散曲诗文,工书画,尤以山水画最精。其画宗董源、巨然之法,得赵孟頫指点,晚年自成一家。他酷爱自然,常年云游于山水之间,“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篠中坐。”饱览山川自然之胜境,并且每出必“皮袋中置描笔在内,或于好景处,见树怪异,便当模写记之”。他的早期作品传世极少,其时风格严谨,真实,细密,更重于形似。晚年作品追求神采、气韵,将诗、书、画融为一体,不重形似,多画浅绛山水,笔法简练精到,笔意深远苍茫,峰峦浑厚,气势雄秀。后人将他与吴镇、王蒙、倪瓒合称为“元四家”。他的作品很多,保存至今的有五十一件,其中有二十余件流散在日本、美国、英国等地,另有一部分在台北故宫博物院。主要作品为:《溪山雨意图》、《天池石壁图》、《九峰雪霁图》、《丹崖玉树图》、《秩山幽敦图》、《富春山居图》等等。其中《富春山居图》作于至正四年(1344),是其晚年的代表作。清时该图归宜兴吴氏收藏时遭火焚,虽被抢出,却已至残。现在一部分藏于浙江省博物馆,另一部分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。其著作有《写山水诀》。
(?1368)元代著名丹士。字缘督,饶郡人。本宋宗室。精于天文经讳地理术数。从元道士张紫琼(名模、字君范、号紫琼真人)得金丹大道。又搜群书经传力扬三教一家之旨。著有《仙佛同源》、《金丹问难》等丹书行世。后寓居衡阳,以金丹之道传授上阳子陈致虚。为道教内丹北宗重要传人之一。其时名士如宋濂、刘基、王炜等皆曾从其而学。事迹见《金仙大要列仙志》、《江西通志》、《续文献通考》等。
元朝内丹家。力主阴阳双修,考订翁葆光《悟真篇注》,使之流布。撰有《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》八卷。收入《道藏》。至顺年问(1330一1332)作《悟真篇辨》,对内丹派源流作说明,认为张伯端传法广益子(刘永年),广益子传于翁葆光。
元朝人。号全阳子。为浮云山圣寿万年宫道士,因感儒家有《资治通鉴》,佛家有《释化通鉴》记载教门人物,因著《历世真仙体道通鉴》五十三卷、《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篇》五卷、《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》六卷,收录道教人物九百余人。
(13271393) 元末明初富平(今属陕西省)人。初从黄得祯出家为全线),至武当山师礼张三丰真人,居五龙庵。后有司以玄清贤德,荐于朝廷,授以监察御史,转太常卿。每遇大祀天地,上宿斋宫,或谘以雨晴事,奏对均有灵验,上深敬重。平素《道德》、《黄庭》二经不辍於口。卒于洪武二十六年,享年六十七岁。